学术交流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学术交流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会议纪要

2007-11-20

2007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举行会议。会议日程:中心主任赵彦云向全体学术委员会委员汇报中心一年的主要工作;全体委员就中心应用统计研究方向和未来的重大项目选题进行了认真充分的讨论。

 一、中心研究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在已经形成的9个研究平台基础上,要重点突破,尤其是在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和为实际部门服务上,做出新的贡献。在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实际开展的三大成果新闻发布之中,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占据其二,即中国区域社会发展指数和中国区域、产业创新指数及金砖国家国际比较创新指数。这两项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大家一直认为,应该坚持把这两项指数的应用研究做好、做强。

中心应该继续深入统计在社会科学研究及应用中的应用,尤其在新闻和法学中的应用,可以发挥人民大学强强学科合作的优势,与新闻学院、法学院,并召集在京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积极推进具体研究内容的落实。建议2008年可以举行小型学术研讨会,推进有关专家的交叉合作。

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网站上的“统计之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自发和网络手段,聚集年轻有为科研人才,推动国内应用统计与国际著名专家学者的联系、交流和合作。R软件与空间统计是“统计之都”交流的一个成功的方向,中心积极支持有关组织活动,包括召开学术会议。

统计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推动空间统计分析,可以考虑积极利用2007年农业普查数据开展研究工作。中心领导可以积极协调落实有关与实际部门的合作研究。

 二、中心2008年重大研究项目选题

1、多水平数据中的统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许许多多社会学数据都具有分层结构,所谓分层结构的含义是:我们有描述个体的变量,但是这些个体被分成了许多单元,而且每个单元又成了更高一级单元的元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教育数据:学生被分在各个班级里,班级嵌套在学校里,学校分布在社区里,社区隶属于各省(市)中,各省(市)上面还有国家。多水平数据建模是目前国际前沿的新方法,有关研究工作刚刚开始。本项目致力于解决多水平(分层)数据(Multi-level / Hierarchical data)分析中“分层分位回归模型”(Hierarchical-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s)的相关理论、方法及其在社会学、行为学、经济学、医学等方面的应用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四大模型:分层分位线性回归模型、分层分位非线性回归模型、分层分位非参数回归模型以及半参数非线性分层分位回归模型,形成相关统计推断与统计诊断理论,提出合理的算法并用之于研究实际问题。

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会在许多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处理实际数据的需要,我们必须解决对实际的具有分层结构的复杂数据中响应变量的条件分布的全面刻画问题,以便能对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问题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对该局部领域所需要的更先进的统计方法有所探究。可以考虑结合分层回归与分位回归二者的优点,建立一种新的分层分位回归思想。当然,这并不是前面二者的简单的机械叠加,确实有本质的飞跃。具体地说,本项研究的意义在建立该局部领域里相关的统计理论与算法,最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基于微观数据的我国统计核算数据估算模型方法研究

我国已经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国际接轨,近15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围绕核算数据的质量也引起了许多讨论。现在看了,核算的整个国际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基础信息不对称,以及敏感的尖锐性,完全用会计账户的核算方法对于工业等基础核算信息比较好的行业相对还比较适合,但是也遇到一些核算信息因敏感性而失真严重影响核算数据质量的问题。而对于许多服务业行业,核算基础薄弱的行业,核算数据质量和敏感性问题更加突出。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应该突破联合国体系的单一方法,应该结合中国微观基础信息的实际,积极有效引进统计推算模型方法,因此,这项研究从解决我国重大实际问题出发,但同时对于经济统计学科的发展也将产生革命性的推动。

课题研究目标是改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基础,开拓统计模型方法在核算中使用,解决中国的统计核算特别是服务业核算主要价值指标的准确估计问题,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一种新的核算模式。

中国服务业核算相对于工业核算而言比较落后,特别是针对一批如文化产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在统计制度方法、核算方法方面都不完善,本项研究可以考虑以文化产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为例探讨如何运用统计模型利用数据质量相对较好的实物量数据对产业增加值等重要的价值量数据进行推算,用实物量数据对产业增加值等重要价值量数据进行检验和修正调整。

三、背景资料

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一直追求应用统计学科基地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应用统计研究的科学规划,密切联系实际选准科研攻关方向,注重研究工作的长期积累,加强重点研究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中心已经建设了应用统计研究的9个研究平台。 

1. 统计理论与建模方法和应用研究

   该研究着重促进统计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统计应用水平。在基础理论和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欧美生物统计和统计建模理论与方法,在回归诊断、贝叶斯统计、模型选择、偏最小二乘等方法的研究和医学统计方面具有国内前沿水平。

2. 满意度统计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以满意度测度理论、统计调查设计、结构方程模型等在中国的应用为研究重点,包括理论方法研究、国外满意度应用进展研究、我国建立满意度指数的模型要素分析、模型中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满意度调查样本量的研究等等。     

3. 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在理论上,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描述国际竞争力的球体理论。在描述方法上,提出了对称性设计与非对称性设计,以及相应的等权综合与非等权综合的思想,并联系实际开发了应用模型。从应用模型上,把多元统计的各种方法,Panel Data方法,结构模型,多水平模型,偏最小估计方法等运用于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之中,奠定了统计分析的基础。已经形成了国家、区域、城市、产业、企业、金融等竞争力的一些专门研究成果。 

4. 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该项研究紧跟国际前沿,联系中国实际,加强统计学、数据库及软件、神经网络等学科与技术的交叉性应用研究,建立了研究生教学与培养体系,为实际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 

5. 改进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及其抽样调查制度的理论方法研究

主要是把数理统计模型方法运用于解决我国现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建立了方法的基础,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统计技术水平。并且就中国政府统计抽样调查整体框架、中国农产量抽样调查问题、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抽样调查方法、小区域估计方法在我国政府统计中的应用等问题做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性研究。 

6. 统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法律、政治、新闻、教育、文献计量、伦理学

    这是一个全新的基础性研究,目前对于国外的研究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理论和广泛应用的案例,并联系中国实际转化为现代应用统计的教学知识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现代应用统计技术。 

7. 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应用研究

   完善了我国金融保险业风险评价和风险监管的理论,重点发挥了应用统计技术的基础作用。在寿险非寿险精算模型、金融保险评价、养老金与社会保障制度、汽车保险风险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我们在社会保障精算管理理论这一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通过“中国养老金制度研究—精算和财务管理模型及其应用”,“广东省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等课题项目,对我国实际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建立起我国社会保障精算与财务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     

8. 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

  我们积极推进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技术,即6西格玛现代管理技术,彻底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落后局面。该项研究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适应我国企业管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多年来,密切联系实际,追求理论方法创新,积极向实际部门和企业推广,在全国各地产生重大影响,为推进6西格玛现代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9. 环境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追踪环境经济核算的国际研究新进展、开展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的研究试验工作,并从事绿色GDP理论与方法研究。目前,已经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致力于推进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发展。 

  中心发展建设中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积极作用。例如中心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的“多用户遥感业务运行抽样技术与系统实现”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在遥感数据抽样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申报了两项专利。该项研究开拓了遥感资源的统计数据新应用的研究领域。再如统计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研究,分别与伦理学、政治学、新闻学、法学、文献计量学、教育学领域交叉研究统计的深入应用,将促进双边学科的发展。中心跟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合作已进行了2006年全国伦理道德水平大型调查,目前正在数据分析阶段,这将对科学的判断我国目前的伦理道德水平,为学术研究和国家决策提供依据。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