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创新时代,开发创新分析技术和方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届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8-05-10
由中国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CAS-RUC),联合国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创新与技术经济研究院(UNU-MERIT)和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院(INSEE)、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以及北京各大高校的近100名代表欢聚一堂,圆满地完成了创新活动及其效果的实证方法的学术交流,并就各个研究机构进一步的合作展开讨论,对下一届的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部署。
一、会议基本情况
以挑战创新时代,开发创新分析技术和方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目标的“创新微观实证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云集了世界创新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管理学家的盛会,既第一届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组织了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分别涉及企业创新模式、创新与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研发、外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与对外贸易、创新政策等创新活动的方方面面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创新活动的关注视角以及前沿方法。经过大会组委会成员的认真筛选,34篇与大会主题有较密切联系并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入选成为大会报告的文章。而未选文章的作者也受邀参会。因此,与会代表分别是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荷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日本、印度、菲律宾、阿根廷、巴西、智利、澳大利亚、越南、西班牙以及中国等世界20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大学、欧盟、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8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和国际组织官员参加会议。与会外国代表的研究把创新经济与计量模型的国际前沿方法带到中国,推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技术创新与政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008年4月21日上午九点,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二层第二会议室正式开幕。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袁卫教授、联合国大学皮艾尔·莫翰(Pierre Mohnen)教授,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杰克思·马里斯(Jacques Mairesse)教授出席开幕式,袁卫常务副校长和皮艾尔·莫翰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赵彦云教授主持会议。
二、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分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主要就创新活动微观与企业生产活动的关系展开讨论。代表们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创新与劳动力,专利、技术来源、创新政策评估、技术溢出、产业集聚效应、资金融通、投入产出、创新指标、开放经济下的创新、外商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会议特邀报告
会议的特邀专家巴西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的João Alberto De Negri主任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若恩教授。任若恩教授的报告分析了1981-2000年的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状况,运用KLEMS框架研究了中国1981至2000年间33个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他发现,中国不同工业部门和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20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增长。巴西的João Alberto De Negri主任报告了题为巴西工业的结构变化和微观企业行为的论文,向大家介绍了巴西从1930年到1980年工业化的进程以及1990年的工业结构调整,并且通过对2000年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数据的模型研究发现了巴西工业提高竞争力的策略,通过计量模型对FDI、出口、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研究找出这些因素与R&D之间的关系。
(二)创新与劳动力
创新与劳动力各个方面的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意大利Catholic大学的Marco教授所报告的发展中国家的偏向技术工人进口的变化,使用23个中低收入国家的3位码制造业行业数据,利用两阶段的GMMSYS估计模型,找到中低收入国家技术工人人数的决定因素,发现从高收入国家的技术转移会给低收入国家带来更大的雇佣分化。国家统计局何平处长带来的报告----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创造就业岗位,检验了科学技术(S&T)对就业岗位创造的贡献,结果发现,新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其人力需求,但新技术同时也会因为提高企业效率而实现更少的工人完成更多的工作,通过两阶段模型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拟合发现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有正向影响但对创造就业岗位并没有显著影响。
(三)研发专利
关于研发专利的研究,来自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中心的金间大介研究员介绍了他关于日本Tohoku大学的专利应用状况的调查,旨在通过研究找出高校专利研发的贡献。来自英国的Suma Athreye博士则从专利角度比较了印度和中国在全球R&D经济中的地位差异,通过比较和分析,找出中国和印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利技术等级的构成,专利研发的全球化合作程度(印度高于中国)外国公司在东道国专利研发的重要程度以及授权专利的水准。
(四)技术来源
创新技术来源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来自巴西、荷兰、比利时和立陶宛的四位代表分别从国际技术转移、低技术行业的生产率,创造技术还是购买技术的策略以及家族企业独特的创新模式四个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创新技术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五)创新政策评估
政府或企业创新政策的作用,也是各国代表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来自阿根廷、智利、美国和印度四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分别探讨了关于阿根廷的科学研究许可以及研究投资和补助对学术研究水平的影响,智利的政府R&D补助对制造业企业的作用,对乌拉圭动物蓄养业者的技术选择、生产率以及专门化的影响进行模型研究,以及印度对R&D活动的税收鼓励状况。让我们了解了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南美和印度在企业创新方面的一些政策及其效用。
(六)技术溢出以及产业集聚效应
创新的溢出效应以及集聚效应也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来自中国、联合国大学、越南以及澳大利亚的代表分别从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创新活动空间差异的影响,技术研发在制造业动态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广东和香港的发展比较),外国直接投资对越南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对于金砖国家的公共政策对技术创新以及公共消费的影响研究。
(七)创新的资金融通
创新活动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与会代表也就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讨论。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代表以乡村地区的家庭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创业与信用约束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而来自法国的代表探讨了资金约束对技术转移以及所有权结构的影响。来自中山大学的代表则讨论了中国的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并检验了广义Q投资模型,并将其用于问题的研究,得出企业投资政策主要受到不对称信息和中介费用的影响。
(八)创新投入产出及其生产率
创新投入是否显著促进创新产出,创新产出又是否能推动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这一专题讨论的重点。这一专题主要由来自联合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巴西应用经济研究中心的三为代表分别讨论了创新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中国纺织业为例,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以中国医药制造业为例,以及巴西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创新过程的系统测度方法CDM模型的应用探讨,即强调企业内部从技术投资到产品更新,再到价值实现的技术创新路线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九)创新指标
用什么样的指标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企业的创新状况,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代表分别介绍了人力资源竞争力对创新的影响以及基于高技术企业层面的创新调查涉及的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还有来自俄罗斯的代表也介绍了他对创新行为模式的研究,这些成果都为创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十)开放经济下的创新
而国际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了解各国的学术前沿以及在创新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这一专题开放经济下的创新受到了相当的重视。来自意大利的代表首先介绍了土耳其的企业的开放贸易以及对先进技术引进的需求情况及其关系,而来自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是用Probit模型找到了出口,FDI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中国、泰国和菲律宾各自的表现。而来自巴西的代表报告了他们关于是否技术创新为巴西和阿根廷带来更多的出口问题的研究成果。
(十一)创新与外国直接投资
在发展中国家,一部分的技术创新是由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实现和带动的,因此,研究创新与外国直接投资的关系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这一方面一共有来自德国、比利时、中国和荷兰的四篇文章报告,分别从南非制造业的创新技术流、在不确定性下开启一个研发项目、中国汽车产业FDI、研发和创新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外资企业与新产品创新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外资企业或者外资资金对东道国创新的影响。
三、会议的主要成效
会议从上述十一个方面详细探讨企业创新活动与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在场的经济学专家学者家分别对各位报告人的陈述做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颇具价值的问题和建议,专家们针对目前还未明确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比如变量确定和估计方法问题,讨论了前沿的模型方法。会议学术气氛浓厚而热烈,相信必将对上述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些新的模型和方法将为这一领域的继续推进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路。与会代表们也纷纷对入选报告的文章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交流,大家对创新活动的效果及其模型方法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与会代表及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该次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是纪宝成校长主持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经济学科群建设――北京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的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借助世界一流国际学术会议把中国人民大学在创新领域研究的学术研究贡献于社会,同时也引进国际同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目标是产生重要的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学校领导给予特别地重视,主管科研的冯惠玲副校长和作为该方向实施负责人的陈雨露副校长直接负责,责成中国创新指数研究首席专家赵彦云教授直接联系国外合作单位和有关著名专家学者,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圆满举行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20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