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

新闻公告

大数据赋能政府统计现代化

2021-11-08

1.jpg

摘要:统计现代化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推进统计科学发展的伟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浪潮影响下,我国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除了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的统计设施手段现代化,还要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持续提升政府统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  数字经济  统计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府统计

作者:赵彦云,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第3期P108—P115

责任编辑:张天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作出的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为我国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数字化全面转型和智能化全面应用,通过互联网的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等特性,积极消除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管理孤岛,为最大统计总体和最小统计颗粒及数理优化组合、深度学习、数字孪生等拓展了巨大应用空间,为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高统计生产力、重塑统计生产关系提供了源源动力,成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一、互联网技术加速统计现代化改革

互联网技术革命对传统的政府统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统计工作的实践范围被大大扩展,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穿戴设备等互联网媒介,原本就普遍联系的社会经济及行政管理活动,被尽可能地量化为统一计量,并为统计学思想及理论方法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从传统统计调查数据,到各个方面的业务数据、技术数据、行政数据,以及软数据、文本数据和具有潜在量化可能的大量文本图像音频数据的收集与汇总,进一步激发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质量控制、风险防范、政策制定、政策模拟、绩效考核,乃至大数据统计计算、个性化最优服务等基于社会实践的统计数据服务,统计量化应用的场景越来越丰富。第三,互联网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移动终端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和更加细分的空间数据,催生新的统计思想、理论和模型方法,以及旨在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统计服务。

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政府统计正在转向满足实时、空间、全面量化的基于互联网需要的现代统计,即广义统计基础的转型发展。例如,北欧国家已经以政府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家统计系统。传统的美国统计系统开始从主要依靠普查与调查,向充分利用行政管理数据方面发展;同时,针对行政管理数据库的孤岛分隔问题,积极营造综合性、包容性的数据环境,使统计部门获得必要的行政数据使用权,如将所得税和消费税等重要数据库纳入政府统计数据生产之中。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在线实时海量的技术特性,各行各业的应用统计日趋多样。一些互联网公司与研究机构合作,尝试利用电子商务数据预测经济趋势。有些公司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提供从价格预测到经济预警等指数的统计服务,通过社交媒体数据编制关于公众认知情感的变化指数,进而开展有关人口福祉的统计研究。电信运营商则利用移动端信令数据,基于空间地理网格收集人口存量和流量应用的实时数据,包括对农村到城市和城市内的迁移模式统计,不仅有效替代了传统的人口普查,还增加了流动人口统计,由此形成新的人口统计模式。基于交通出行服务而形成的实时交通态势数据库,以及来自智能公交卡、老年优待卡等应用媒介的出行数据信息,都已成为更广领域的统计内容。

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统计基础设施,包括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整合,地理网格编码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与实时物联网、智联网数据的整合,已成为提高统计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目前,英国内阁办公室以“data.gov”为基础,启动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发展项目。美国国会大力支持美国数字基础设施现代化,专门设置了“数据总监办公室”(Chief Data Office)。实际上,面向互联网技术的通用型统计生产架构开发应用,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可见,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政府统计平台将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数据及其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形成新的统计方法。二是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空间化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能够满足时空模型分析和政府时空管理的需要。三是利用政府行政执法和监管实施大数据,有助于打造更加符合社会生态要求的政府统计体系。四是利用在线社交平台的文本图像音频等数据,以及移动端和APP信令数据,丰富政府统计方式。五是通过建设政务统计云设施,支持云计算和云服务,进一步发挥政府统计职能与作用。

二、面向中国国情的政府统计现代化

对于我国来说,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就是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提升政府统计服务水平和数据分析解读能力,积极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探索广义统计服务内容,以及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义统计理论与方法。一方面,针对现有的政府统计工作内容,包括农业与农村统计、产业统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人口统计、就业与失业统计、科技与创新统计、投资与金融统计、居民收支与生活状况统计、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统计、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统计等,积极利用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移动终端PDA、地理信息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方式采集和处理数据,在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抽样调查、联网直报等工作中采用现代化统计方法。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跨政府部门的行政业务数据,积极推进政务大数据平台中的统计现代化,加强量化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具体包括机器学习、统计学习、深度学习等大数据技术方法,以及社交网络和文本量化、文本挖掘、知识图谱、网络分析等新的量化统计分析方法,保障不同政府部门在职能管理上的无缝对接,以法规、政策、合约文本等为依据,实现文本统计量化和过程监测优化,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可见,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革命下的广义统计,是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趋势。它的深入应用将发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优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

我国的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现代化和手段现代化。我国目前的政府统计分为国家垂直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部门统计系统。国家垂直统计系统包括国家统计局及直属统计调查队、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市级、县级统计局和街道及乡镇统计机构,负责农村农业、所有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综合统计所需的数据采集、整理、发布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方式,包括月报、季报、年报,以及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和各种抽样调查统计工作。各级政府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做好相应的业务统计工作,包含一定的垂直性部门职能业务统计,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案归国家统计局或同级地方统计局统一领导审批。在互联网技术革命推动下,为了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明确我国各类政府统计的现代化改革要求与任务。

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现代化改革。2011年,国家统计局在《“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统计工作的“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全国联网直报系统、企业一套表制度。当前,这四个方面的统计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应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基础上,与工商、税务、金融、征信等业务数据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统计标准和统计数据质量,动态推进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这是我国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全国联网直报系统,需要发展更为先进的一体化直报网络平台和数据生产服务平台,与此相配套的统计云设施,也对集存储、计算、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企业一套表制度面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都在逐步转向企业数据平台的新模式。政府统计体系如何与企业数据平台有机对接,是统计现代化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在面向统计现代化的云数据库思维下,企业数据收集正在由统计表向系统表模式转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统计数据采集,可以弥补传统统计表下政府统计数据人工汇总为主的缺陷,避免浪费大量微观基础的交叉数据信息,使政府统计服务扩大至企业、产业、市场层面,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

政府职能部门业务统计的现代化改革。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信息化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例如,“三金工程”推动了税务部门、金融部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其具备了数据采集、加工和分析利用的网络平台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统计现代化水平。但是,其他职能部门的统计信息化建设仍较为薄弱。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职能部门的统计工作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过度依赖国家统计系统的综合统计数据和本部门财务数据的倾向,存在不全面、不及时、不标准、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统计改革,须侧重部门数据共享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在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浪潮下,加快这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统计监测预警能力、政策实时分析模拟能力、业务协同提效与治理能力,最大限度发挥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功效影响

此外,转变传统统计滞后性也呼吁统计现代化改革。随着我国新型基础设施的全面部署与建设,互联网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统计数据从月度、季度、年度数据可以细化至周、天、小时甚至分钟数据。因此,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必须考虑对移动端信令数据,特别是移动平台消费等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信令数据的规范化统计。可进一步构建政府统计大数据开放共享新生态,由专门的国家统计机构负责对相关信令数据进行科学采集和标准化处理,在丰富全社会数据资源的同时,推动数据服务开发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全面发展。

必须指出,在我国的政府统计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认识误区即政府统计就是为政府服务。政府统计属于公共服务统计,政府依法收集全社会各类数据,是其他私人部门和个人无法具备的社会数据生产优势。因此,把公共服务统计数据资源做到最优设计、最大范围、最高质量和最及时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每一个企业法人或个人的经济社会活动统计,均可以从业务、技术、经营、经济等维度进行采集,从而保证社会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对称性。目前,我国政府统计体系基本以综合统计为主,如企业法人统计主要为有关生产经营的综合财务数据,但这样的统计难以涵盖业务和技术特征数据,造成市场数据无法细分至更为详细的产品和服务类别,特别是现行的四位码行业统计数据,远不能解析市场竞争下的产业链、供应链等研究目标。因此,我国的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应将充分挖掘与应用国家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例如,政府统计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十位码标准基础上,同时深入研究产品和服务分类标准及特征,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统计分类,借助科学统计方法,处理联网直报的企业数据。推进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不仅要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突破传统统计观念与方式方法的制约,为变革统计生产方式、提高统计生产力、重塑统计生产关系提供新动力。

三、“十四五”时期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的着力点

面向“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在统计工作理念、标准指标、调查制度、方法手段、国民经济核算、分析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改革任务。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中,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和高质量的统计服务,我国的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需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统计现代化

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充分展现了互联网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特性,推动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平台设施建设。例如,在线商务与支付平台、针对中小及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升级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实现了网络连接,农业生产、建筑设计、绿色供应链、文化传播、在线教育、旅游宣传等平台设施建设,催生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新业态,科技创新互联网平台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向产业创新能力转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则积极推进政府部门高效协同办公和公共服务智能化。然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需要全面且分门别类地统计,从而为分析研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统计数据;互联网平台设施及运行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都需要完整的统计数据体系,同时将统计学习、深度学习、统计计算、统计优化等作为支撑。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统计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不仅成为最权威的互联网发展数据报告之一,也为利用互联网设施开展统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开端。但是,从互联网到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平台设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全面的统计体系设计,善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统计,注重基础统计工作,包括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规范方法等。统计现代化改革重在统计应用现代化,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统计与应用,将有助于规范并加快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体系的统计现代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需要统计现代化作为手段支持。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卫星账户体系统计现代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而实时性、市场性、立体性是经济体系统计现代化改革面临的三大挑战。

所谓实时性,就是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卫星账户体系从目前的年度、季度为主,向以月、周、天、小时为时段的统计发展,同时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探索实时的核算监测和预测。显然,这一特性依靠传统技术和人工统计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要求将基于物联网全感知功能的采集数据,与统计核算目标体系进行有机对接,探索构建经济体系统计核算的数字孪生体系架构。例如,我国已经成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粮食产量统计,标志着政府统计现代化在某些领域已初具雏形。利用移动端信令数据,包括通过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电子商务平台定时采集数据,为建立较为先进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和统计基础。电力企业推进的基于智能电网的电力大数据平台广泛应用,以及国务院大力推进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都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进而为我国经济体系的统计现代化提供设施保障。

所谓市场性,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衡量的统计现代化,包括价格、资产、股权等。现有的价格指数难以全面体现市场各个层次的价格统计,包括按照国民经济产品和服务十位码的市场价格统计体系尚属空白;类似的资产价格统计在现实中多为综合大类统计,服务市场未成体系。另外,鉴于股权持有主体的复杂性,相关的统计工作还未能解析出来。因此,经济体系的统计现代化就是要对市场基础、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等背后的统计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革,乃至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创新发展。

所谓立体性,指统计工作应满足经济体系中各类统计数据的需要,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卫星账户体系的设计思想之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充分考虑了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循环、再生产过程和对外开放体系,以及存量和流量、产品和服务分类、行业和产业分类、经济主体分类等。与经济学理论研究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按照统计学方法,将经济体系最大统计总体之理论进行了界定,并对其统计口径进行了统一标准处理。卫星账户体系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按照各个领域需求设置具体卫星账户,主要涉及政府统计、货币金融、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研发(R&D)、旅游、交通运输等领域。卫星账户的核心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致,其他指标则完全根据具体目标设计相应的统计体系,以满足特殊领域的统计需要。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要求将质量效益放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层面,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从而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统计现代化就是要满足这些方面的发展需要,具体举措包括基于我国特色的卫星账户体系设计,以及国民经济核算在业务、技术、产业、市场层面的统计数据系统化,扩充更多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以弥补现有政府统计在实时性、市场性、立体性上的不足。

(三)面向需求侧的统计现代化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谋划部署的重大战略。落实好这些战略,就需要做好需求统计这一体现基础创新能力的统计现代化工作。需求通常指最终需求,但需求统计还包含生产需求统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最终需求统计和生产需求统计都孕育着重要的变革力量,可以概括为三种需求统计类型,即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需求统计、科技创新互联网平台需求统计、面向最终需求的互联网平台需求统计。首先,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旨在实现实时个性化订单生产和基于设备云网连接的智能化协同服务,相较于一般企业从市场需求分析到生产计划和生产过程监管,再到市场营销和销售完成的分阶段任务,该平台实现了革命性转变——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统计方法则成为一体化智能化的灵魂。因此,未来发展需要围绕智能制造平台开展现代化的统计服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需求统计现代化。这里的需求统计具有广义性,是智能制造平台全流程实时过程中关键节点下位要求上位的统计,实质是需求与供给在过程点上的连续优化。其次,科技创新互联网平台涵盖了专业人才、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产学研资源,集研究合作、产品开发、技术成果转让、咨询服务于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并依托互联网平台设施的统计数据传导、优化、匹配成新的生产力,实现了创新需求与研发供给的直接对接,开创了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新模式。其中,平台全过程节点体系的需求统计及其数字化技术,属于生产需求统计现代化的目标内容。最后,从国民经济账户看,面向最终需求的互联网平台需求统计,具体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外需求等方面的统计。投资需求变革主要反映在新基建等数字化转型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影响,国外需求变革主要指国际贸易、服务贸易的数字化影响。目前,政府消费需求全面转向基于政务大数据的智能化服务新模式,居民消费需求关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创新发展,最终消费需求正在呈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而又通过社会场景学习、体验消费、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升级消费结构,扩大消费规模,催生满足消费需求的新行业。可见,传统的最终需求统计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实需要,面向需求侧的统计现代化改革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在数字经济时代,对需求侧的连续性量化统计,包括细分到需求时间点过程和扩大到需求完整过程的相关结点的需求量化统计,有助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互联网技术革命从机器学习、统计学习、深度学习到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正在不断模拟人类的社会学习模式。面向需求侧的统计现代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学习的全面量化统计,把认知自然、认知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培养、素质能力提升、技术体验等,与自然场景、社会场景、文化场景、工业生产场景、运输场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各行各业的学习、体验与集成一体化发展,或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统计现代化发展方向。

(四)面向全面治理的统计现代化

针对长期以来不断强化的统计监督工作,面向全面治理的统计现代化成为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以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基础,发展政务大数据中心,探索广义统计体系应用,实现治理机制、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借助政府统计现代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革命是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我国目前还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比较注重网络技术设备的直接应用。但数字化转型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据要素同样重要,需要围绕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资源体系、数据网络系统,以及以数据要素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做出相应的统计现代化改革举措。在这些方面,统计思维、数理逻辑、统计设计、统计学理论方法、数学优化及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内容。政务大数据中心是面向全面治理的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平台,统计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直接共享使用;二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义统计体系设计,包括文本量化、图像量化、数据可视化、统计网络体系分类、运行全过程结点及次序优化;三是统计分类标准、统计绩效控制阈值标准设定;四是统计监测预警方法、统计预测方法、统计决策方法、政策优化统计模拟、数字孪生方法等统计方法的应用服务。统计现代化改革需要深入到政务大数据中心的实际业务场景中,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创新统计理论及应用方法。

在数字化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统计手段必不可少。例如,建立政府监管、平台自治、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需要具备相适应的统计体系和统计理论方法的有效应用;探索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尤其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生态环境保护、药品监管、工程建设、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智能化监管;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政府履职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提高政府科学决策、高效监管、精准治理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与发展各领域的综合应用,通过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城市运行态势监测、公共资源配置和应急事件处置的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广电子凭证、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票据的应用,加快智慧医疗健康体系建设。总之,统计现代化改革需要做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配合的各项工作,其中可能扩展一些统计新工作,也需要帮助相关部门形成一些新的统计方式方法,还要开展相关统计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及在利用统计信息约束社会行为、推动和提高自我治理的社会组织机制能力上,充分发挥现代政府统计应有的职能作用。

(五)统计法规体系的现代化

统计法规为统计现代化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很多人将统计法视为“软法”,认为其在影响力、约束力、执行力、制裁力等方面约束性较弱,这一认识源于缺乏对统计业务的深刻理解。统计生产力发展的“软实力”和“软竞争力”,要求统计法规不仅具有较强的法律规范与约束力,还从法治层面保障了统计工作的扎实开展和发展创新。因此,统计法规的现代化必须深入统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既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又需要交叉学科思维,还需要统计联系实际,建设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统计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现有的统计法主要为组织保障和数据质量两方面内容,缺少关于统计应用的设施保障,尤其是云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遥感应用等技术设施的投资建设保障。推进国家治理和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所必需的公共信息,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互联网统计平台设施建设、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以及所有统计技术与方法、相关数据资源与数据开发等内容,都应该在统计法规条款中有所体现。对于国家统计数据库,在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和数据资源从原始到加工服务各环节上,应该有统计法的目标约束,即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最有效。此外,还要加强从国家到街道乡镇、涵盖各行政级别的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对各级统计数据关联性进行合理评判,采取数据等级标注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数据加工整理,以及对个别数据信息的矫正调整。统计科研机构还应做好相关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创新。上述这些内容都有必要纳入统计法规体系的现代化改革任务中。

值得说明的是,统计法中对于个人和企业法人数据的隐私保护,目前成为大数据开发应用面临的一个问题。关于数据隐私的统计法规保护,需要深入数据应用的具体方面。隐私保护并非限制数据生产,而是要对数据的具体用途予以规范。这要求进一步探索互联网的安全使用与防护方式,建立有效保护个人和企业隐私的保障法规,而不是一律严禁采集个人和企业数据信息,为了保护隐私而放弃数据生产采集。因此,除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合规合理采集个人和企业数据,还要积极探索保护个人和企业隐私的微观处理方法,从统计法规体系建设入手,保障微观数据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科学应用,全面提升政府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