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中心新闻 /

新闻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数据科学讲坛顺利举行

2018-11-01

10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数据科学讲坛在国学馆116报告厅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郑志明受邀作题为“大数据——从牛顿科学思想谈起”的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金勇进、医学与生物统计教研室主任许王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主任孙怡帆、副教授黄向阳、副教授黄丹阳、讲师林存洁出席讲坛,来自全校的2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本次讲坛由统计学院副院长李扬主持。

讲坛开始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会见了郑志明院士。

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和统计学院向郑志明院士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蓬勃发展,统计学正大有可为。她希望通过举办“数据科学讲坛”加强数据科学领域的通识教育,激发同学们在数据科学领域的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

统计学院院长王晓军向郑志明院士颁发了本次讲座的纪念证书。

郑志明院士从牛顿时代的科学讲起,在缺乏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计算方法的时代背景下,线性化的研究手段不仅提供了一种近似的解决方法,也极大地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牛顿时代之后,人们面临着两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复杂系统究竟是否由其线性部分决定?线性化研究是否能包含所有的科学研究?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具有非线性、随机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复杂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发展,观察尺度逐渐缩小,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系统数据量庞大,因素繁多,对数据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得益于近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系统的困难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和科学计算得以解决。如今,基于统计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法快速发展,在刻画复杂系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基础理论仍相对薄弱。

他表示,基于统计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学习方法对大概率事件的知识发现是有效的,但对精细小概率事件的发现还有所限制。郑志明院士结合“超级传播子的发现”和“信息全局突发涌现”两个具体案例演示了基于小概率问题的数学研究方法,重申了数学工具在大数据研究和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地位,让同学们对于大数据有了崭新的认识。

郑志明院士与现场师生积极交流,针对数据科学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讲座结束后,郑志明院士与统计学院骨干教师围绕数据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话题进行座谈。